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管理专区
供求检索:     产品追溯:  
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
合作社合作社名录理事长的故事政策法规实用技术 公告栏
服务项目
甘肃特产
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
联系我们北京:010-82609686
甘肃:0931-2113269
QQ312443213(总监:杜先生)
理事长的故事首页 >> 理事长的故事

土里淘金的廖三代

作者:天水晚报记者/柏拓 图片提供/王美荣 编辑整理/一波
2011-07-14 10:52:51
阅读次数:5708
打印

 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、世界濒临灭绝10大物种之一的红豆杉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,而在麦积区农民廖三代家的责任田里却有两万株之多。不仅如此,他家的责任田里还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白皮松万余株;日本樱花、美国红栌、红叶小檗、铁梗海棠、紫砂玉兰和七叶树、国槐等绿化树种万余株。另外,廖三代还和数十户村民培育有澳洲青苹、欧洲绿宝、华红等新品种及俄矮、阿斯、瓦里等优质苹果苗400多万苗,森林党参3000多亩,柴胡近千亩。廖三代何以会有如此大的“家业”呢?近日,带着这一疑问,记者采访了他。 

 

△红豆杉

 

出师不利 

 

  廖三代今年41岁,家住党川乡党川村龙王沟小组,是天水市麦积区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。1992年,廖三代结了婚。成家后,他便为立业奔波。背靠大山的便利让他和其他村民一样打起了山的主意,在操务庄农的同时,他开始割毛竹、打竹帘出售,或者挖药材卖钱。时间一晃就到了2000年,廖三代仍一事无成,这不免让他有点发急。恰好这时有两个人提出合作育苗的事,廖三代听后心动了。

  之后,他找到在当地占有土地面积相对多一点的党川村大坪小组。听说有人要承包他们小组的土地,承包人除愿意给农户一年提供500斤小麦的补助外,还愿意承担所承包土地的各项税费任务。大坪小组的村民们很高兴。因为一些土地不长庄稼,已经荒芜,而各项税费任务却不能免。一旦这些土地被人承包,不仅有粮吃,还有人完税收任务,何乐而不为呢?因此,几乎没费多大力气,廖三代便承包到了60亩土地。

  2001年春,廖三代贷款1万元,其他两名合作人各出资1万,种植了50亩杏苗及一亩白皮松、7亩山定子等的种子。同时,廖三代还自己种植了2亩香椿。自从种子入土的那天起,廖三代的心里便充满了希冀,他天天盼着杏数种子能够尽快出苗,甚至在睡梦中都梦见满地是绿油油的杏树苗。但是,从春盼到夏,从夏盼到秋,他和两名合作者最终失望了。因为,除香椿、白皮松、山定子栽种成功外,入土的杏树种子几乎没有出土多少苗子。一打听才搞清楚,原来杏树种子应该在秋天下种。这次失败,不仅使廖三代借贷的1万元打了水漂,而且还失去了合作伙伴。

 

重整旗鼓

 

  首次投资的失败,无疑给信心百倍的廖三代当头一棒,但时间不长,他就从失败中缓过劲来,决心重新开始。这一次,他的胃口比原来大了许多,在原承包60亩土地的基础上,又承包了100多亩育苗地。经过分析首次失败的原因,廖三代发现除了下种时搞错了季节外,与河坝旁土地多沙石、贫瘠也有很大的关系。这些土地本来就不肥沃,遇到发暴雨,洪水冲进田里后,就会将肥和土冲得一干二净。

  2001年底,廖三代做出了一个很少有人能接受的决定:垫土肥田、修筑河堤。不久,大家便看到13台农用车及拖拉机,每天往返于党川河畔的田地及附近的一个山包上运土、垫土,沉寂了多年的党川河畔沸腾了。这样愚公移山式的“垫土肥田”工程,让廖三代不太鼓胀的钱包很快就干瘪了。为了解决缺钱的难题,廖三代又许下了重金:“运一车土,现金支付每车2元,欠账每车4元。”欠账是现金的2倍,这价码当然让许多车手动了心。正是靠少部分现金和一沓沓欠条,廖三代终于完成了党川河旁约80亩垫土肥田及修筑300多米河堤的浩大工程。

  “垫土肥田”工程的实施,为廖三代赢来赞扬声的同时,也赢来了一些嘲讽声。称赞的人说:“廖三代能干,有胆量。”嘲讽的人说:“简直是胡整哩,栽树干啥,树能当饭吃吗?”但是,不管是赞扬声还是嘲讽声,廖三代全当是耳旁风。他下定决心,育苗、栽树若搞不出个名堂来,誓不罢休。

 

再陷困境

 

  2002年初,廖三代将培育成功的香椿、山定子等苗木移栽到了100多亩地里。这一次,香椿苗大多活了,山定子也长得蓬蓬勃勃。可是,又一次打击让他再陷困境。100多亩苗木虽然成活率高,但香椿树生长速度缓慢,一时难以见效益。于是,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摆在了廖三代面前,那就是在2001年至2003年的3年之间,他连续亏损17万元。

  廖三代确实是亏大了,但贷款、雇人干活的工钱及搞“垫土肥田”工程时所欠的一屁股债不能不还。那几年,廖三代是咬着牙撑过来的。2003年快过年时,廖三代只有200元,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,给孩子连一身新衣服都买不起。就这,讨债的人还是接踵而至。无奈,廖三代只有陆续卖掉家里仅有的6头牛还债。有笔账实在催得紧,廖三代便硬着头皮去向麦积区马跑泉镇的一位朋友借。可朋友除了圈里养的仔猪外,也没现钱,廖三代便作价借猪,顶账给欠钱的乡亲们。最困难的时候,廖三代连10元钱都拿不出来,以至于生病了买不起药,只能上山拔草药煮汤喝。好在附近的乡亲们信任他,看得起他,即使欠账也给他干活。正是有了乡亲们的帮忙,廖三代逐渐走出了困境,迎来了创业的春天。

 

初遇转机 

 

  △廖三代在苹果苗中锄草

  2003年,,瞅准苹果价好的机会,廖三代除培育了约20亩澳洲青苹、首红苹果苗外,还培育了桃、杏苗及种植了百余亩柴胡。2004年,他收入了10多万元,紧接着又于2005年收入了2万多元。拿到钱后,廖三代首先想到的是还账,债务从17万元降到了5万多元,廖三代心头一下子轻松多了。虽然仍是负债,但廖三代看到了希望,有了创业的信心。

  2006年,廖三代抓住有利时机,再次在培育苹果苗上下了一番工夫,结果,当年他就收入15万多元。这笔收入不仅让他彻底还清了欠债,而且还有了新的领悟。他发现仅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,因为每份订单一般都在五十万苗左右,他一个人难以“消化”。这种情况下,廖三代萌发了组织大家育苗,将育苗产业做大做强的念头。

  2007年,因看好培育苹果苗的收益,有14户农户表示愿意和廖三代一起育苗。当时,他们达成了协议:由廖三代提供育苗成本和技术,农户提供劳力和管护,收成廖三代予以一定的分成。当年,50多亩优质苹果苗在党川乡所在地的龙王沟、花庙等村安身。其中14户农户有20多亩,廖三代有近30亩。

 

 

共同致富

 

  与此同时,经过和村干部商量,廖三代又发动龙王沟及其邻村花庙村的群众种植森林党参3000亩。廖三代本人还因之被区委、区政府评为2007年度中药材种植致富能手。

  2008年,廖三代和14户农户联合种植的50多亩优质苹果苗售出后,产值达到了130多万元,廖三代纯收入30万元。拿着沉甸甸的票子,廖三代的心里更加敞亮了。在媒体看到各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实现大家共同致富的报道时,他也决定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把育苗及其一些山里特有的产业做大做强,带领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。

  2008年,由麦积区党川乡党川、花庙、刘坪、观音、冷水河、石咀及其秦州区大门乡白集寨等村共45户农户组成的天水市麦积区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,廖三代被大家推举为理事长。之后,廖三代带领大家甩开膀子干了起来。合作社社员花庙村村民李国孝高兴地告诉记者:“看来合作社是参加对了,去年我育的一亩半苹果苗收入了3万多块钱。要不是跟着咱们的理事长三代干,到现在我恐怕还在过紧绷紧的日子哩。”

  看到合作社在批量购置口粮、化肥、农药等方面有较大的优惠,更为重要的是在育苗的技术上有技术指导,在苗木销路上有保障,龙王沟周围一些未入社的70多户农户育苗的积极性亦空前高涨。大坪村的李菊香告诉记者:“咱们乡里人要干成大事情,看来不抱成团不行。我们一家都认准了这个理,决定跟着三代干!”

  见此情景,廖三代也乐做引路人。今年,他带领120多户农户共培育优质苹果苗400多万株,引进唐菖蒲、毛百合等鲜切花20亩,移栽、播种造林及绿化苗木黄金柳、落叶松、华山松、油松、云杉等200多亩,还有核桃、板栗、樱桃砧木等数十亩,森林蔬菜香椿等近500亩,组织农户发展森林散养鸡4000只。其中仅廖三代自己便有各种苗木60万苗之多,森林蔬菜香椿近300亩,红豆杉、白皮松等绿化苗木近5万株,有森林散养鸡100多只。

  廖三代在操心务苗的同时,还勾画出了合作社发展的蓝图,做好林果育苗辅助产业的同时,做强森林药材、森林蔬菜、森林养殖、绿化苗木等主导产业,并走好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。以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,5年内让社员的年人均收入上万元,10年内人均收入超两万元,让党川乡的父老乡亲们共同奔向小康路。

 

致富不忘孤寡老人

 

  廖三代不光是当地的致富能手,他更有一颗关心援助五保老人的金子般的心。该乡大坪村有一对五保老人吴德兴和周桃姐,经济拮据,在2006年靠民政部门的救助,才摆脱了居住茅草屋的命运,生活始有好转,但随着老两口年龄的增大,生活又陷入困境。廖三代获悉后,为这两位五保老人送面送油,做寿材,解决他生活中的难题,并为之培育苹果苗1.2万枝。吴德兴老两口落泪道:“没有三代,我们老两口的后半辈就没了依靠。”

  此外,廖三代还时常帮助村里其他老人。而瘳三代则认为:“六七年前我的日子也紧巴巴的,尤其是自己承包土地育苗时扔了不少钱,正在为难时,是乡亲们给了我帮助让我走出困境。今天我富余了,但决不能忘恩,帮助他们就是我应尽的义务。”

  看着廖三代带领合作社的社员将育苗产业一步步做大做强,麦积区果业局的秦安泰局长很是钦佩。他对记者说:“党川乡龙王沟一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,土壤墒情好,适宜于育苗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民组织,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是,即使自然条件再好,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有优势,没有一个有魄力、有经验的带头人,要谈发展也是白搭。廖三代熟悉育苗的各个环节,技术全面,组织能力强,有丰富的管理经验。这几年来,他带领合作社的社员,在培育苹果苗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,对龙王沟一带农民致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”

 

△七叶树 

最新评论
发表评论
  • 登录名:    密码:    验证码: *    

友情链接
♦ 管理中心♦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♦ 渭源农经信息网♦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
♦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♦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♦ 榆中农经信息网♦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
♦ 甘州农经信息网♦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♦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♦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
♦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♦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♦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 
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

版权所有: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
津ICP备17003424号-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
免责声明